“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东北振兴的新篇章”东北振兴主题论坛在东北大学举行

“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东北振兴的新篇章”东北振兴主题论坛在东北大学举行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12-17 15:0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2月16日,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辽宁省国资委、东北大学、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共同主办的“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东北振兴的新篇章”东北振兴主题论坛在东北大学汉卿会堂召开。来自国家部委、国家级智库、辽宁省委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东北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和高级管理人员、东北地区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和师生共500余人参与此次论坛。

论坛开幕式由东北大学副校长徐峰主持,在开幕式上,东北大学党委书记熊晓梅代表东北大学致辞,辽宁省商务厅副厅长潘爽代表辽宁省商务厅致辞。与会专家围绕“东北对外开放的新环境”“东北对外开放的新举措”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

一、在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中谋求打造东北对外开放新前沿

与会专家认为,随着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取得实质性突破,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成为东北地区以扩大开放带动全面、全方位振兴的重大机遇。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彭森认为,对外开放既是改革的一部分,也是加快深化改革新的动力。一是更高举起解放思想的旗帜。解放思想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改革创新实践的前提和先导,40年来发展历程中,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互激发,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没有改革的大突破。从东北来看,需要进一步突破思想观念的障碍束缚,摆脱传统发展路径,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激发东北振兴的新动力。二是更高举起市场化改革的旗帜。将进一步深化改革特别是市场化改革作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任务,面对国外纷纭复杂的形势,特别是国际竞争中经济下行压力,寄希望于一些问题导向改革、寄希望于“一改就灵”的机会不多了,现在全球最大的竞争是制度竞争,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最大的优势,制度缺陷和短板是最大风险和挑战,需要把目标导向改革、问题导向改革统一起来,更多依靠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地释放新的生产力。

中国(海南) 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未来五到十年,东北对外开放主要有三个大的基本趋势:一是从制造业背景开放转向以服务业贸易为背景的开放。二是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加一个制度型、结构型开放。三是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转向主导者甚至重要推动者的转变。为此,需要:一是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依托,提升东北融入“一带一路”的战略定位。围绕中俄蒙经济走廊构建东向出海、南联内陆的大通道。二是立足辽宁自贸试验区及各类产业园区开展能源、旅游、制造业、农业、金融服务等产业项目下的自由贸易政策,加快构建对外开放的大平台。三是发挥东北口岸优势,加快同东北亚各国打造以服务贸易合作为主题的自贸区,建立东北亚自贸区网络,形成东北亚对外开放大格局。四是以高水平开放形成东北市场化改革新动力。全面深化改革一个重要的大背景就是在高水平开放上倒逼高质量市场经济的发展。五是高水平开放实现东北创新的重大突破,仅仅制造业转型升级可能不够,必须在科技革命快速改变传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大趋势下,需要进一步强化制度创新基础上强化开放创新,以东北大学为重点,能不能在沈阳形成以制造业创新为重点的科技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的重要基地,并且得到省委省政府的支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赵晋平认为,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将为东北振兴提供一次重大机遇。一是在经历了艰难谈判之后,东北亚区域合作最近取得新的突破,如果中日韩自贸协定能成功生效,将对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起到极大的引领和主导作用,也给东北振兴提供了重大机遇。二是由于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影响,全球经济付出了沉重的代价,2019年全球经济增速达到2010年以来最低的水平。随着中美经贸磋商取得实质性成果,对东北亚区域经济格局的调整带来新的机遇。三是全球供应链调整在东北亚也表现的非常明显。中国对欧盟、日本、韩国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都出现上升趋势,过去我们是它的下游,是贸易逆差,但是现在逆差在缩小。全球供应链的调整,也是东北振兴的一次重要机遇,如果朝鲜半岛问题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还会有出现符合调整供应链的新的有利因素。四是供应链调整是要靠企业力量来推动。从中国在越南、东南亚的投资布局和调整可以看到,未来一段时间,东北地区的企业完全有可能成为东北亚供应链调整的主力军。五是在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东北振兴面临好的条件、好的前景,但是并不是要重复以往在全球分工、参与全球供应链调整的传统做法,必须有一些新思路和新领域,特别是在创新方面要取得新的进展。制造和服务融合、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相融合将是东北振兴的重要增长点和新的领域。

二、以新格局、新领域、新机制、新动力为重点,打造东北对外开放新前沿

中央第六次财经工作会议提出,东北地区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如何针对东北地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快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 “新前沿”新在哪里?

东北大学校长、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院长赵继认为,东北振兴正处于攻坚克难、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需要解放思想,围绕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进行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推动深层次改革,切实提高开放水平。要打开对外开放新前沿的突破口,关键可能在于增量开放,通过增量开放打造新前沿,以开放促改革,以增量开放来推动体制机制改革。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认为,东北地区应作为整个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新前沿,这个新前沿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 第一,新在地域。40多年来,在我国对外开放进程中,曾先后形成多个前沿“窗口”或“阵地”。从纵向来看,已有20世纪80年代,以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特区为代表的广东、福建开放前沿;20世纪90年代,上海和长三角为代表的开放前沿;新世纪以来,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代表的开放前沿,这次中央会议明确强调东北“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这些新前沿在时间上是继起的,在空间上是并存的。第二,新的领域。归纳起来就是“五流、一转变”。“五流”就是资金、技术、产品、产业、人员五个流动。“一转变”是东北应该从 “五流”开放向“规则和制度型开放”转变,重点涉及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金融制度。第三,新的倒逼。过去的改革是一种内生性的改革,现在更多的利用国际力量和世界力量倒逼深化改革,涉及各项制度的更加完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加深入人心,不仅仅是经济制度,而是一个全方位的制度。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认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应从“新格局、新领域、新机制和新动力”四个方面破题。东北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要聚焦若干对外开放的重要方向,聚焦若干对外开放的重点领域,聚焦若干对外开放的重点区域和城市。在几个重要方向上,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以此引领东北全境对外开放达到新的高度,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新格局。建议:第一,向南。探索建设大连自由贸易港,以医疗、教育、文旅等高端服务业开放为重点,将大连打造成对日韩服务贸易的新高地。第二,向北。将哈尔滨打造成向俄开放“新高地”,发挥其自贸片区开放引领作用,推进与俄基础设施“新通道”,在能源、农业、军工等领域推进与俄罗斯的开放合作;第三,向东。将丹东打造成“北方深圳”,建设东北对朝鲜半岛开放的重要窗口,将沿鸭绿江流域丹东、图们、珲春等重点口岸打造成对朝贸易“珍珠链”,将乌苏里江流域口岸打造成对俄贸易往来“黄金水道”;第四,向西。设立协同发展先行区,抓好产业承接,构建跨区域协调联动机制,推动京津冀与东北振兴协同发展,依托中蒙俄经济走廊(华北通道),深化同蒙、俄合作。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特约高级研究员刘伟奇认为,在全球经济重心加速向东北亚转移、区域经济一体化日益成为大趋势以及近年来东北亚局势总体趋向缓和等大背景的推动下,受益于该区域总体经济实力的快速崛、域内各国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域内中国等主要大国的持续推动,东北亚经济走廊开始形成新的态势、呈现新的格局:其目标将由目前深化“双边”、“小多边”合作,向近期的共建“自贸区”,向中期的“关税同盟”,再向远期的经济共同体循序迈进;其路径则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逻辑延伸,以交通大通道、能源大通道、贸易投资大通道建设,带动发展贸易自由、培育合作机制、弘扬共同文化。为获得“新格局”即将给域内域外带来的巨大效益,应在域内不失时机地规划建设一批重大跨境经济合作项目,培育金融支撑体系,促进合作机制转型升级,支持我国东北建成东北亚合作制高点。

三、东北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关键在于深化市场化改革

与会专家认为,深化改革特别是市场化改革是东北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重大任务。其中,人才引进和使用的市场化、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尤为关键。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认为,人才引进和使用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制度环境成为引才、用才和留才的关键,也是当下全球人才竞争的核心。新时代东北扩大对外开放,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完善更开放、更灵活的人才吸引和使用政策,完善“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的引才体制机制,形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开放体系。建议:一是开放视野。站在中国的视角来看世界,学会用世界的眼光来看中国,在全球范畴中寻找合宜的、让别人理解、感知以及具有获得感的引才模式。二是开放理念。实现从对货物的开放到对人特别是人才的开放的超越,结合“一带一路”建设,给外国资本、技术、人才提供市场、增值发展的中国机会,最终实现从“集聚全球人才”向“发展全球人才”的战略转变。三是开放对象。引才对象不仅包括优秀的、具有潜力的人才,也包括在虚拟流动中的智力资源。四是开放策略。打破人才流动壁垒,建立开放市场,加快资格互认和建设进程。五是国际品牌形象。从影响国际人才竞争的因素看,增强自身的综合国力是根本,但同时主动“营销”,树立城市“品牌”也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副院长李钢认为, 东北与其说要补上开放的短板,不如说先要补上市场经济的短板。真正要做好“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正负作用”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建议: 一是以提升省域治理体系能力现代化水平为重点,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二是建设高标准的自贸试验区,做好示范引领作用。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落地,切实做好外商\外部投资者的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支持促进促进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双向投资的协同发展。三是拓展“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建设好中蒙俄经济走廊,探索发展“冰上丝绸之路”。四是推进市场多元化,加强与北欧国家的经贸合作,东北省区加强与北欧的合作应作为一项开拓海外市场的重大战略。

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认为,东北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这种不仅在东北,在国内其他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也有体现。比较典型的,讨论较多的是南北差距问题,为什么南方发展势头好于北方,背后重要原因就是在于市场化机制、营商环境和发展理念的问题。建议,一是要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进发展,以发展促进转型。东北新旧动能转换,疏解传统过剩的产能,就必须走出去,与“一带一路”的国家进行产能合作,将人才优势、资本优势、技术优势、设备优势到新的天地去发扬光大,同时依靠创新、创业来去培育新动能,但是新动能培育一定要用改革推动行政体制、简政放权、转变职能、重塑政企关系。二是要紧紧抓住自由贸易协定网络和自由贸易区两大网络的“双自联动”。通过简政放权、转变职能、重塑政企关系,以及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外资和内资公平竞争,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在海关监管和金融自由化方面不断探索。三是瞄准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在向北、向南、向东、向西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也要瞄向东南亚的市场、非洲的市场、美国的市场和欧洲的市场,特别是“一带一路”的大市场。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匡贤明认为, 作为新型开放大国,作为经济转型大国,我国既需要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也需要积极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推进高水平开放成为推动“十四五”改革发展的关键。为此,建议:一是“十四五”以高水平开放赢得国际合作竞争的主动。把握推进高水平开放的重要机遇期,推进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进程,加强制度性、结构性安排,要以服务-服务为重点破题结构性开放,要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对标国际基本经贸规则,以改革回应关切。二是以高水平开放为主线的全面深化改革。要以高水平开放为主线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动力,要在制度型开放中倒逼改革的深化。三是“十四五”以高水平开放为主线推动高质量发展。

东北大学党委书记熊晓梅表示,未来东北大学将继续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要的使命担当,更加主动融入东北振兴大局,更加支持东北振兴研究院精准对接国家和东北地区各级政府的政策需求,发挥好资政建言和舆论引导作用,在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伟大事业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据悉,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是在国家发改委的直接指导下,由东北大学和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共同发起设立,由东北地区政府和相关高校、研究机构共同参与建设,以东北振兴理论和政策研究为特色,为中央政府和东北地区各地方政府提供政策咨询,服务于党和国家全面振兴东北政策决策的新型高端智库。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吴勇)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