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用奋斗谱写奉献长歌——记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北大学闻邦椿教授

不忘初心 用奋斗谱写奉献长歌——记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北大学闻邦椿教授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10-30 14:4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爱国是东北大学的光荣传统。建校96年来,东北大学秉承教育英才、科技强国的初心和使命,从开发钒钛磁铁矿冶炼新技术到第一块超级钢,从研发中国第一台电子管模拟计算机到第一台国产 CT 机,从创建中国第一家软件上市公司东软到兴办第一个大学科学园,东北大学矢志追求崇高梦想的奋斗轨迹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同向同行。

当前,东北大学正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我们深入挖掘了以闻邦椿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献身学术、丹心育人的故事,以激励师生学习他们爱国奋斗的精神,弘扬科学报国、心怀家国的优良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肩负时代重任,勇做新时代立德树人、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不忘初心,与时俱进,不断攀登机械学科高峰

教师节前夕,一张照片在东大人的朋友圈广为流传:一位老人在火车站候车大厅里,把笔记本电脑放在自己的腿上,专注地工作着……

这位老人,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闻邦椿。1957年,闻邦椿以研究生毕业考试五门全优的优异成绩留校任教。一个甲子与共和国同行,与祖国的机械事业同步,闻邦椿院士用一生践行着“机械工业报国”的使命。

在62年的岁月中,闻邦椿创建振动利用新学科,开设工程非线性振动等近20门课程,培养研究生247人,撰写著作80部,发表署名第一作者的论文180余篇……

为科学真理立说,为莘莘学子解惑。在半个多世纪的时光中,闻邦椿在振动机械、工程机械领域内矢志不渝地创新、实践,先后研制10多种新型机械装备,使振动这一现象变害为利、造福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他用常人难以想象的勤奋和创新精神,成就了硕果满枝的学术人生。

晚年的闻邦椿,并没有过上含饴弄孙的悠闲生活。回顾几十年的工作,他开始了对科研和教学的总结,并与时俱进推动机械学科与人工智能深度结合。2004年,他受聘为东北大学“重大机械装备设计与制造关键共性理论与技术”“985工程”创新平台的首席教授。以平台为依托,他带领团队经过系统研究,提出了三段设计模型,即7D总体规划模型、1+3+X综合设计新模型和产品设计质量检验与评估模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现代产品设计方法体系。

2010年,闻邦椿教授主编六卷本《机械设计手册》时,将上述设计方法体系融入手册内容中。该手册后来成为行业经典,2018年再版为七卷本著作,被誉为“工程师手边书”,为我国上万家制造类企业制定上千条行业标准,引入工业机器人生产标准等内容,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不改本色,甘为人梯, 潜心培育栋梁之才

虽已是著作等身,一代大家,然而在众多的社会角色中,闻邦椿最看重的身份就是教师。在他看来,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块璞玉,都要因材施教、精心雕琢。“勤奋、刻苦、创新、开拓”,是闻邦椿行事品格的完美注脚,更是他留给学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还记得闻老师给我们研究生上非线性振动课时,已经七十多岁,但是他一上就是4个小时,中间从不间断,看着整黑板的公式推导和老师汗湿衣襟的背影,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李小彭教授回忆道。闻邦椿院士的学生、马辉教授也感慨道:“闻老师的包总是鼓鼓囊囊的,背着书啊、笔记本啊,火车、飞机……都是他的办公地点。”

闻邦椿对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特别看重。一次,闻邦椿出差,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揭露博士抄袭别人论文的文章,就把这张报纸带回学校。“闻老师把这篇文章复印了发给每一个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我们不约而同地把这篇文章放在案头用来警示自己。”博士生张居乾说。

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在闻邦椿教授看来,培养学生时,一个独家秘笈就是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他们。“我其实就是这样,我不弄虚作假,我勤奋刻苦,我在工作中坚持不懈地努力,他们看到老师这样,自己也愿意这样做。”闻邦椿教授说。

闻老师的博士生顾大卫回忆起自己刚读博时遇到困难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刚接触到振动利用这门学科时,我被繁琐的公式搞得头昏眼花,想打退堂鼓。闻老师告诉我,他曾经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推导一个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公式,桌子上的稿纸都快堆成小山啦!”动之以情,循循善诱,闻院士总是耐心地位学生排忧解惑。

在闻邦椿院士的办公室,一块镌刻着“德才兼备的科学家、学生爱戴的教育家、聪明睿智的思想家——闻邦椿教授全体学生”几行字的金色牌匾,仿佛在向这位丹心育人、负重前行的老教授默默致敬。

老当益壮,笔耕不辍,把科学方法论融入高校思政课

闻邦椿曾在多个场合强调,实践和创新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实践是实现创造的核心和前提,创新则体现在完成每一件事的过程中。在他心中,大学不仅能够锤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更要有具体实践和操作的抓手。抓住了这两个核心要素,再掌握了科学的方法论和正确的工作方法,就一定会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更快更远。

正是基于这样的教育思想,21世纪以来,闻邦椿积淀一生所学,深入系统地提出科学方法论体系,帮助学生获取成功高效做事的“金钥匙”。他还先后义务为全国近30所大学、10多个企业作报告,宣传和指导科学思维、科学创新、科学创业。

“在我78岁的时候,开始整理自传《奋斗的人生》,就在撰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通过我的家族历史和个人经历,总结了提高处事成功概率的一些经验和教训,我想这些对每一个人都是有用的,可以帮助年轻人科学高效做事,少走弯路。”谈及研究科学方法论的初心时,闻邦椿院士这样说道。

已是耄耋之年的闻邦椿院士还有一个“小目标”:“最近我主要在写科学方法论方面的书,这是我毕生经验的总结,我把它写出来,希望对后人有所帮助,使年轻人都能提高做事成功的概率。另外,我还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在现在80本著作的基础上,再完成20本著作,成为国内理工科学者写书的第一名,并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

据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执行院长于天彪教授介绍,闻院士的人生哲学与科学方法论课已经在机械学院本科生中全面推开,涵盖18个班级的近580名本科生,每学期16学时,未来还将进入研究生课堂。与此同时,闻邦椿教授的科学方法论还推广到宁夏理工学院,并在该校的思政课中全面推开,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做事效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我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要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要让他们学会科学的方法去高效、正确做事。创新不是凭空臆想的东西,掌握了科学的工作方法,同学们就能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事物的内在矛盾,找出其发展规律,提出解决问题最理想的方法,就会有助于我们的学生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快车道。”谈到将科学方法论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意义,闻邦椿院士语重心长地说。

大二本科生刘书业在人生哲学方法论这门课上感触颇深:“第一次看到有人生哲学方法论这门课的时候,我一头雾水。在真正学习了闻老师的方法论之后,我领悟到,想要成功并非只有付出努力那么简单,而是要用科学的精神和方法去探讨科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书育人一甲子,书写甘之如饴的奉献;追求卓越六十载,绘就永不落幕的精彩。闻邦椿教授,还像一部高速运转的马达,至今每天不知疲倦地到办公室工作,指导8位在读博士生,他计划再撰写出若干本著作以飨后辈。

“创新是永无止境的,育人永远只有进行时。”闻邦椿说。这段话,像一粒饱满的种子,虽历经风雨寒暑,最终扎根沃土,华盖参天。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