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25日电(记者盖博铭、田晨旭、王炳坤)她和她的团队,是一群耐得住寂寞的人;她,自称“碎嘴”,愿意将最直接、最真实的想法和团队分享;她,也是“空中飞人”,连续三年每年飞行200多次,希望成为团队的“火车头”,带领大家一同探索“机器人世界”。
在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中瑞福宁控股集团展台里,身着黑色短袖、作风干练的她正向观众介绍最新研发的眼科手术机器人。她,就是集团董事长刘倩。
带着一颗好奇心创新创业
深耕于机器人领域的刘倩,并非“科班出身”。2013年的一次“偶遇”,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那一年,刘倩在瑞士看到许多先进的机械臂产品,灵活自如、功能强大。这次“偶遇”激发了她探索新兴领域的好奇心,也让她隐隐感知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可能是一片待开发的广阔“蓝海”。
当时,国内人工智能机器人还处于起步阶段。敢想敢干的刘倩决定迅速行动起来。此后,刘倩开始在欧洲投资人工智能领域,筹备研发养老机器人。
“曾有机构希望投资研发娱乐类机器人,但我没同意。”刘倩说,我们并没有把快速盈利当作首要任务,只希望踏踏实实做研发、修炼内功,真正解决某一类社会痛点。
“产品是盈利的工具与载体,但产品只是表象,企业真正的价值是技术实力,能够引领技术发展方向。”刘倩介绍,目前集团三分之二的员工是技术研发人才。
2016年,一款以“孙悟空”为外形的综合服务机器人诞生了。对刘倩而言,这是她与国外团队合作创造的第一款养老机器人。她觉得把中国传统经典形象融入高科技产品,既有“中国味”又有“国际范”。
据介绍,这款机器人主要提供养老服务,包括移动辅助、卫生保洁、安防保护、洗澡清洁、睡眠辅助等八类功能。该产品已进入样机调试及小批量组装生产阶段,并获得2018世界机器人大会颁发的最具创新产品奖。
图为中瑞福宁的四足机器人和养老服务机器人。(图片由中瑞福宁提供)
“机器是冷的,人心是热的”
在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刘倩结识了一位来自新加坡的朋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子与电机工程学院教授王郸维,这成为他们日后深度合作的起点。今年,王郸维正式加入刘倩的公司,担任首席科学家,增强了公司的技术力量。
“人工智能企业的发展不是冰冷机器的运转,而应是有温度的科技探索。”刘倩说。刘倩希望建立一个“去办公化”的公司氛围,让团队聚焦于技术开发。不过,“去办公化”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非技术人员。刘倩至今还记得公司员工杨俊的故事:当初杨俊以“非相关专业”身份进入公司后,曾一度非常迷茫,认为自己在一家机器人公司所做的无非是边缘事物。
刘倩鼓励他说,公司欢迎所有人积极参与到项目工作中来,为项目提供方案,在工作过程中感受技术。“仅有技术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把所有人的技术有逻辑地贯穿起来。”有了这样的鼓励,杨俊有了信心,也开始放手工作。很快,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项目负责人。
目前,杨俊担任国际事务部主管以及尿片机器人项目负责人,曾多次参与中瑞福宁国际专家团队项目研讨及开发工作,并负责尿片机器人开发、研究及国内测试等重要工作。
刘倩喜欢把公司比喻为一列“火车”,而她则是“火车头”。连续三年,刘倩每年为洽谈业务要飞行200多次。勤奋换来的是“几乎每周都会有令人振奋的消息”和“提前半年完成三年规划”。
敢想敢干守初心
2016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在助老助残、医疗康复等领域实现小批量生产及应用。
规划的出台为刘倩的“初心”鼓足了“信心”。在她看来,当下是机器人发展的重要契机。“国家为前沿科技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奠定了良好的产业生态基础。”刘倩说,未来医疗机器人将会像工业机器人一样,成为市场刚需,迎来快速发展。
为抓住难得的契机,除了建设自己的团队外,刘倩还不断加强国际合作。
谈及未来,刘倩希望用公司制造的医疗服务机器人服务医疗资源并不丰富的偏远地区,造福贫困患者。
目前,刘倩在北京成立的中瑞福宁机器人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已正式入驻中关村。至此,6年前萌发的“创业初心”,6年后梦想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