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之不易的5.7% ——从2018年经济运行看辽宁振兴发展的“形”与“势”

1月21日,初步核算后的我省去年经济数据出炉,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令人关注。据海关统计, 2018年,我省进出口总额7545.9亿元,比上年增长11.8%,比前三季度提高2.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2.1个百分点。

来之不易的5.7% ——从2018年经济运行看辽宁振兴发展的“形”与“势”

来源: 东北新闻网
2019-01-23 09:4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5.7%,位居东北三省之首!

1月21日,初步核算后的我省去年经济数据出炉,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令人关注。

这是继2017年4.2%、 2018年上半年5.6%之后的增幅“三连升”。辽宁,实现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的开局良好,推进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起步之年的起步稳健。

可以说,在结束了连续6年经济增速单向回落局面的基础上,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老工业基地稳之基更牢、好之势更强,辽宁已经走出了最困难时期,呈现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事非经过不知难,得之点滴亦艰辛。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难能可贵。

这一年,处在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的辽宁,诸多的困难、压力、挑战纷繁复杂、交织叠加。

这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带领4300万人民,按照既定部署、咬紧任务目标,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勇奋楫、破风浪、稳驭舟,向着高质量发展的广阔海域扬帆远航、砥砺前行。

这一年,高含金量的答卷上,写满了汗水与成长。

结构更优三次产业齐头并进

鞍钢总产值增长18%,抚顺石化实现利润在中石油炼化企业中名列前茅,沈鼓集团、新松机器人、大连冷冻机公司获批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体系完备、门类齐全、“家底”厚实的老工业基地,正在新理念的注入、新体制的实施中激发出新活力、展现着新风采。

一年来,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继出台《推动全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重点领域、任务目标、政策措施,大力破解制约工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向着高端化、智能化、特色化、绿色化迈出坚实步伐。

数据,是观察、判断工业运行质量的最佳“切片”。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8%,比前三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在全国第三位。从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私营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9%、 10.2%、 10.8%。从支柱行业看,装备制造业、石化工业、冶金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4%、 15.1%、 7%、 4.6%。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8%、10.5%、 8.1%。从主要行业看,在41个工业行业中,有29个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增长面达70.7%。从产品产量看,在重点跟踪的68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34种产品产量比上年增长,增长面达50%。从企业效益看, 1月至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3954.1亿元,增长17.6%;实现利税总额2764.8亿元,增长22.7%,其中利润总额1406.5亿元,增长41.2%。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辽宁再作新贡献。

去年,我省在调减玉米种植面积77.6万亩的情况下,粮食产量仍稳定在历史较高水平,达2192万吨。

建设高标准农田189.4万亩,完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万亩,积极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在41个项目县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6000万亩……落实到田埂上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已经变成农民丰收的喜悦、增收的笑脸。

畜牧、渔业也变得更强更优。受疫情影响,猪肉产量有所下降,但“牛壮禽欢鱼肥”,牛肉、禽蛋、牛奶产量分别增长9.5%、 9.9%、10.1%,水产品总产量实现480万吨。

辽宁农业,正在从“低端过剩、高端不足”向数量更充足、品种更丰富、质量更优异转变。

服务业,同样可圈可点。1月至11月,规模以上重点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705.8亿元,增长10.8%,比前三季度提高1.5个百分点。全年批发业销售额26796.2亿元,比上年增长9.3%;零售业销售额14315.7亿元,增长7.7%;住宿业营业额241.5亿元,增长7.1%;餐饮业营业额2084.7亿元,增长9.9%。

愈发坚实的微观基础,支撑起雄伟的“经济大厦”。2018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2616亿元,同比增长9.3%,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增长6.5%的目标。其中,税收收入1976亿元,增长9%。

“从主要经济指标看,我省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增长动能加快集聚,质量效益明显改善。 ” 省政府参事乔军说。

持续发力“三驾马车”协同拉动

元旦前后,省沈抚新区捷报频传。

12月27日,华为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在此落户;

1月4日,京东集团与其签约,二者共同打造数字经济产业园;

1月18日,新区又与全国25家驻辽商会协会签下30亿元“合作大单”。

何止省沈抚新区!2018年以来,我省招商引资热度不减,一个又一个大项目、好项目,跨过山海关,选择辽宁省。据统计,去年我省引资签约项目达259个,涉及金额8588亿元。

引力的增强,来自于环境的改善。2018年,我省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建设覆盖全省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开通8890政务便民服务平台,省直部门行政职权精简17.7%,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种类压减1/3,一般性经营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3.5个工作日以内,“证照分离”“多证合一”改革在全省推开, 376项证照实现即办即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面推行。开展“办事难”专项整治,清理证明事项530项,清理偿还政府欠款194亿元。为重大项目配备“项目管家”,企业需要时无处不在,不需要时无声无息。

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京沈高铁沈阳至承德段、新民至通辽高铁开通运营。沈阳华晨宝马X3、大连英特尔二期、恒力炼化一体化、中石油辽阳石化改造、葫芦岛铝业一期等项目竣工投产。华晨宝马沈阳新工厂、恒大文化旅游城等项目开工建设。沙特阿美炼化一体化、华晨雷诺轻型商用车、徐大堡核电二期等项目签约。大连红沿河核电二期、铁岭燃料乙醇、抚顺清原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进展顺利。去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3.7%,其中,民间投资增长7.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增长25.6%;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2.1%,制造业投资增长20.3%;10亿元以上建设项目288个,完成投资额增长12.6%。

进出口总额再创新高!

随着《加快构建开放新格局以全面开放引领全面振兴的意见》《辽宁“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等文件的深入实施,创建中国—中东欧经贸合作示范区的扎实推进,辽宁对外开放范围更大、领域更宽、层次更高。

据海关统计, 2018年,我省进出口总额7545.9亿元,比上年增长11.8%,比前三季度提高2.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2.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3214.9亿元,增长5.7%,提高0.4个百分点;进口总额4331亿元,增长16.8%,提高4.8个百分点。特别是一般贸易进出口4317亿元,增长17.3%。其中,一般贸易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的56.3%,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辽宁社科院产业经济与WTO研究所所长张天维表示,一般贸易出口份额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省对外贸易结构有所优化,外贸企业自主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天猫平台交易总额62.44亿元,同比增长31%,位居东北首位、全国第13位。2018年的“双11”,再次显示出辽宁人的消费实力。

一天折射全年。去年,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42.8亿元,比上年增长6.7%。从城乡看,城镇零售额12376.4亿元,增长6.4%;乡村零售额1766.4亿元,增长9.3%。

“三驾马车”协同拉动,辽宁经济行稳致远。

转型加速新旧动能“腾笼换鸟”

“以前大家总说,退休前能评上副研究员就知足,现在的新政策让我们这些在一线育种的人看到了希望。”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的马云祥,在谈起自己因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突出业绩而被评为正高级农艺师的经历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自成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落实试点单位以来,省农科院已先后有多位科研人员凭借科技成果转化突出业绩晋升正、副高级职称。

马云祥的心声,代表着我省很多科技工作者的感受。

辽宁,是名副其实的科教大省,然而受体制机制的束缚和禁锢,创新能力却与发达省份、高质量发展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2018年,我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围绕打通“点”、串成“链”、聚成“片”、扩大“面”。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力。打通“点”,即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打通制约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思想堵点、体制堵点和制度堵点。串成“链”,即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聚成“片”,即打造一批区域创新高地,形成示范和带动效应。扩大“面”,即发展壮大各类创新主体,筑牢创新发展根基。

改革之火点燃创新引擎,第一动力引领振兴发展。2018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5%;国家级高新区排名总体提升;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3700家,提前一年完成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数量超过4600家,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高校、科研院所省内转化科技成果近3800项,省内转化率53.75%;技术市场成交额突破491亿元,同比增长20%。

科教的“百花园”,正在成为产业的“百果园”。去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9.8%,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8.2%,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4.7倍,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18%,城市轨道车辆产量增长14.1%,光缆产量增长12.5%。吃得多、产蛋少、飞得低的“笨鸟”逐渐淘汰出清,吃得少、产蛋多、飞得高的“俊鸟”正在展翅翱翔。

民营经济,正在迎来“最好的时代”。

过去一年,我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出台《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全省金融机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奖励办法》和《辽宁省“个转企、小升规、规升巨”培育行动实施方案》等3个文件,政策含量之高、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政策“礼包”,为企业创新创业注入了信心、激发了动力。数字表明,2018年,全省新登记企业16.8万户,增长5.7%。实现“个转企” 11850万户、 “小升规” 669户。市场主体铺天盖地,“经济花园”万紫千红。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政府过紧日子,百姓过好日子。去年,我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323.6亿元,增长9.1%。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457.7亿元,增长8.7%;住房保障支出149.3亿元,增长19.6%。全省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342元,比上年增长6.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56元,增长6.6%……一个个看似枯燥的数字,落到每个人的身上,都是真实而又生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辽宁经济,“形”在呈稳、“势”在向好。正如这个季节:天气已然转暖,春天即将到来。

(刘立纲)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