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调查报告

来源:辽宁日报
2017-07-20 07:39:00
分享

半年多来,一场关乎振兴成败、决胜未来发展的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的“战役”席卷沈城。全市上下聚焦政务、市场、开放、要素、设施、社会、法治七大领域精准施策、纵深发力,专项整治动真碰硬,创新改革根治痼疾。

如今,这片土地回报以佳木葱茏、勃勃生机。今年1至6月,沈阳新登记市场主体7.57万户,同比增长54.24%,平均每天新增420户;注册资本(金)2552.93亿元,同比增长111.93%。

找准新一轮振兴发展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摸清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方法和路径——沈阳从内因着眼着手着力,用环境建设的扎实行动、有力举措,构筑振兴新优势,释放发展新活力。

从痛点发力扭转发展劣势

清醒的认识,来自客观的自我审视。

区域竞争拼资源、拼政策的时代已经过去,能否抢占发展先机、赢得发展主动权,营商环境至关重要。基于这样的共识,打造透明高效、开放便利、多元包容、竞争有序的营商环境,成为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战略选择。

对于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体制机制亟待激活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来说,优化营商环境的需求则显得更为现实而紧迫。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和下发各类支持东北振兴的文件就有6个之多,涉及项目支持、自贸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各个方面。

中央能给的政策几乎都给了,而怎样将这些支持用好用足、兑现成为发展实绩,考验的是地方为政者的勇气、智慧、担当和能力。

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期,我省把加强营商环境建设作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扎实推进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坚持执政为民、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振兴发展成果的现实需要,作为持续改进工作作风、巩固和拓展全面从严治党成果的有力举措,并将今年确定为“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努力通过环境的持续改善优化,为辽宁扎实推进振兴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从问题改起,从痛点发力。沈阳市主要领导直面短板、回应质疑:“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虽言过其实,但确实指出了我们在营商环境建设方面的差距,我们承认差距、正视不足。必须下大气力、使真功夫,推动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晋级赶超。

去年底,沈阳市委召开营商环境座谈会,千方百计打消企业顾虑,为的就是要听实话、听心声。行政审批时间过长、流程繁琐,一些部门频繁到企业检查,因为产业布局与规划的偏差造成企业发展受限等问题,被一一反映上来。在全市范围内的大调研过程中,7万多条市民建议被征集上来,审批服务质量低、企业经营成本过高、政府失信等问题最为集中。

看似只是拖了一点时间、多花了一点钱才办成了事,但这些现象、体验实实在在降低了企业、群众对于城市的评价。

营商环境问题,实则指向制约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体制机制根源之弊。

从环境建设切入倒逼改革,扭转振兴发展劣势为优势甚至胜势——去年12月8日,沈阳市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动员部署大会召开,一场围绕企业群众切身需求展开、从政府自身内因着手着力、直达体制机制改革根本的营商环境战役,就此打响。

“四个导向”校准环境坐标

营商环境不仅指伴随企业活动全过程各类因素条件的总和,它更是涉及经济社会全系统整体氛围的集中呈现,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软实力、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抓什么?怎么抓?

沈阳打破思维定势、行为惯性和路径依赖,以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构筑环境建设“坐标系”,通过精准对标、靶向施策,让环境建设的目标、办法、效果看得见、摸得着、可衡量、可考核。

比有对象,赶有方向。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指标体系,沈阳确立“三年达到国际前沿标准、国内一流标准”的奋斗目标,结合区域实际,重点打造政务、市场、开放、要素、设施、社会、法治七大环境。力争今年内,使沈阳的营商环境达到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排名前70名经济体水平;通过三年左右努力,达到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排名前50名经济体水平。

第三方评估机构参照世界银行指标体系作出的2016年营商环境评估报告显示,当前沈阳营商环境相当于190个经济体中的第92位水平。沈阳市将存在差距的8项指标,分解到具体部门和各区县(市),细化分解68项指标任务,通过实地考察学习、跟踪督办等方式狠抓落实、纵深推进。

聚焦问题,勠力攻坚。针对社会反映最强烈的窗口单位服务质量差、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垄断性行业涉企服务效能低、企业正常跨区迁移难、政府和企业失信五大方面环境问题,沈阳出重拳、下猛药,开展专项整治。

多轮明察暗访中,119起窗口单位存在的缺岗、玩手机、聚众聊天等问题被责令整改;通过自查自纠、跟踪督查,709起典型案件被通报、630名责任人被问责;依法办事、因“事”制宜,偿还拖欠工程款、拆迁款14.8亿元;制定供水、燃气配套工程费收费标准,为企业节省成本1.6亿元;制定供水、燃气、供热行业涉企服务规范,燃气工程受理周期由原来的1个月缩短为1周,用户接水审批时限由原来的60个工作日缩减至21个工作日;严格行政检查计划管理,审核通过的涉企行政检查计划同比减少80.5%;打破利益藩篱,企业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更换注册地,目前全市已有80户企业完成跨区迁移。

以需求为导向,着力解决政策措施与群众、企业现实需要“对不上光”的问题,沈阳市组建幸福沈阳监督员和明察暗访队伍,开通营商专线、网站、手机APP,建立与“民心网”、省政府软环境办对接处理机制,公开7个专项工作组、26家市直单位、13个区县(市)监督电话和电子信箱,尽一切可能疏浚渠道、畅通言路。

在此基础上,沈阳市将所有诉求信息和意见建议统一到一个平台办理,构建起统一受理、按责转办、限时办结、重点督办、统一考核、集中反馈的动态闭环处理机制。截至7月16日,已受理9万余件环境诉求,8.1万件得以解决。

坚持效果导向,杜绝政府自弹自唱、自说自话,沈阳以群众和企业是否真正感觉到便利、是否真正满意作为环境工作的衡量标准,以抽样回访等多种方式,对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举措逐项进行效果跟踪和评估评价,确保“做一件事成一件事”。

改革加码激发内生动力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

今年3月,辽宁禾丰牧业有限公司跨区搬迁扩产工程启动。1998年就在浑南区建厂的禾丰牧业,如今已成长为上市公司。业务规模迅速扩张,企业的设备升级、产能提升、产业链整合需求越发迫切。而沈北新区辉山农业开发区内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汇集,很多还是禾丰牧业的上下游企业。

顺利从城南迁至城北,禾丰牧业实实在在体会到了沈阳营商环境优化的高效和便利。在位于沈北新区的新工业园,禾丰牧业正在建设国内最先进的智能化生产线,年产能也将从目前的6万吨增至10万吨。

“走”了一家上市公司,浑南区是不是“亏”大了?区主要负责人表示:各个区域有各自不同的产业特色和优势,厚植最适宜产业成长的“土壤”,让企业在最适合自身的环境里发展壮大,正是我们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要义所在。

事实的确如此。今年以来,壹德生物、四通自动化等科技型企业陆续从别的区迁至浑南区。在高新技术产业“土壤”优良的浑南区,一个以“智能”“智力”“智造”为核心,汇聚相关产业、研发机构、高端人才的“中国智谷”正稳步崛起,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必需又急需的新经济、新动能正积聚壮大。

在环境之变中受益的并不只是本土企业。5月至今,在沈阳,亚洲单体最大、智能程度最高、全球配置最先进的宝马工厂投产;日本最大的机器人生产厂家安川电机在沈第三期工厂奠基;国内最大的基金创投机构中科招商集团董事长带着10亿元文创基金悄然现身,推进项目布局……

在环境建设的撬动作用下,观念作风转变了,服务效能提升了,服务举措创新了。来之不易的转变、提升、创新靠什么来深化、持续?沈阳用一系列长效机制,固化、放大营商环境优化的阶段性成果和经验。

6月26日,沈阳市推出首批36条营商举措,在全市范围内复制、推广。其中包括住房公积金、不动产登记大厅等476个政务服务窗口单位,实行双休日不休息、延时错时服务;开通东北首家出入境24小时自助服务大厅,“365天×24小时”提供自助发证及港澳签注签发服务,打造了全国出入境窗口最快受理速度;中德装备园试行“边建边批”“先建后验”项目审批承诺制、监管制、诚信制改革等。

6月30日,沈阳市首批1843项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正式公布。这些事项中,大部分事项可实现即办,部分事项可在线咨询、网上办理,部分证照、手续办理后可寄送上门。

在此基础上,沈阳市正着手把面向企业和群众的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事项及相关中介服务事项一并纳入网上平台,借助“云端”服务,推动简易事项不到现场,全程网上办结,实现办事“零跑动”。

环境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从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切入,以创新改革加码发力,扭转环境劣势,放大比较优势,汇聚强大的振兴合力——这场环境战役还在继续。未来,精彩可期。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