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造血”让新民市有了“长流水”

作者:汤龙 来源:人民网-辽宁频道
2017-06-25 12:59:00
分享

“这一大片地种的都是富硒小麦,通过我们的新技术,每公斤农作物的富硒量能达到120微克”,新民市新农乡黄家岭村党支部书记赵洪阁向记者介绍,目前500亩含富硒的土地上种植大豆、高粱、谷子、小麦等杂粮及寒富苹果,还没有秋收就已经全部“订”出去了。

这个以赵洪阁命名的合作社,不仅肩负着黄家岭村富硒农作物的种植和销售,同时还肩负着全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希望。

村支书赵洪阁还有另一个身份——高级工程师。“我们村供电富余,没有工业产品加工项目,俨然就是一座待开发的‘金矿’。”赵洪阁以专业的视角,看到了黄家岭这个省级贫困村致富的新希望。于是,一座焕发着勃勃生机的 “富硒原生态产业园”被引进落户黄家岭。利用国家专利技术生产有机硒肥,之后将有机硒肥就近施用到当地种植的蔬果、粮食等作物,沈阳市美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再按高于市场价格收购所种植的产品,进行统一包装,打造营养好、品质高的安全食品品牌,面向全国推广。

项目建成投产后,不仅能满足沈阳及周边地区市场的需要,同时还辐射北京、天津及南方市场。据统计,项目创产值1100万元,利润总额达210万元。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要明确靶向,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

距离黄家岭村60公里的周坨子镇大坨子村,近年来有50户实现脱贫,但仍有13户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新民市政协副主席、周坨子镇党委第一书记、大坨子村包村第一书记徐占海意识到,仅仅依靠“输血”式的扶贫不能彻底挖断“穷根”,还要“造血”。

根据现有贫困户普遍存在的“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经营不了承包地或经营承包地效率低”的实际情况。徐占海提出在村里实施“党支部+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党建脱贫攻坚模式,由大坨子村党支部领办的“幸福农场”项目现有18栋冷棚,全部种植葡萄,13户以土地入股的贫困户预计今年7月收益分红。

通过产业扶贫,2016年新民市建档立卡户扶贫生产和就业发展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得到了政策扶持,人均收入超过3600元以上。2016年新民市完成产业扶贫项目21个,其中西甜瓜项目4个4000亩;金花葵项目3个100亩;寒富苹果项目11个2500亩。项目增收总值1500万元,带动农户和贫困户2500户,人口1万人,人均增收1500元。

分享

推荐